1965年春天,林一山主任率队亲自查勘金沙江虎跳峡,并写下“西征玉壁金川”的报导,随后经国务院批准,开展虎跳峡引水发电工程项目(工程代号433),长办迅速组建了433工程指挥部,并组织有关设计、测量、地质、物探等专业人员进行实地勘测设计工作,为此,物探队先后派出以孙经荣和周鸿秋同志为组长的2个电法组进入433工地。当时物探队还是初建时期,技术水平还不成熟,仪器设备也很落后,特别是虎跳峡地区都是高山峡谷,是物探工作所谓的禁区,有很多因素是物探无法克服的难题。养军千日用兵一时,在国家建设急需的时候,物探队员敢于担当,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,愉快地接收这一光荣任务。
进入工地后,孙经荣小组先在虎跳峡外围做了一些试验性工作,随后接受虎跳峡江段水下地形及覆盖层厚度勘测任务。小组对实地进行了查勘,虎跳峡江面狭窄,水流湍急,要在这一江段进行物探工作,安全是最大的问题。经小组反复讨论,必须架设一根过江钢绳,套上滑轮,用强度较大的尼龙绳通过滑轮把工作木船吊上,由人工操作木船上下左右摆动,进行物探工作,这样既稳定又能保证人员仪器的安全。方案确定后,共产党员崔先德一马当先,代领杨声金、邹明泉、黄再富等党员,驾一小船深入虎跳石上游约200米处,从两岸有突出岩石的地方攀上去,一锤一锤地开凿石眼,石眼凿穿后,将钢丝绳穿过石眼捆紧,一个星期后,成功的架设一条过江钢缆,为后续开展物探工作提供了安全有利的保证。
准备工作做好后,小组正式开展虎跳峡江段的物探工作。在工作过程中,有时同志们面对虎跳峡骄傲地笑道:“虎跳峡虎跳峡,我们今天要到老虎嘴里来拔牙”。在小组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,顺利、安全地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,获得了有史以来虎跳峡江段水下地形和覆盖层分布资料,这份成果来之不易,难能可贵。
上虎跳峡任务完成后,孙经荣小组要进行下虎跳峡江段的物探任务。下虎跳峡是建设发电厂的所在地,也是峡谷地区,激流险滩。为便于开展工作,工程指挥部为小组提供了一条小木船,时间大概是1966年6月,小组经丽江大具坝进入虎跳峡,那天下午5时左右,全组人员加上雇请的船工,抬着小木船,背上行李仪器工具生活物资等,到达下虎跳峡江边时,突然发现奔腾咆哮的金沙江几乎断流,我们感到很意外,小组同志不顾疲劳,抢抓这一难得的机遇开始工作。炊事员赵承本在江边垒起石头灶做晚餐,船工把木船抬到水边,其他同志准备物探工具,我当时帮小组搞测量,抓紧时间做了一些测控点。晚餐后,全组同志夜宿岩洞,养好精神准备明日开始物探工作。同志们劳累了一天,大家睡得很香,快到半夜时分,忽听峡内传来雷鸣般的怪叫声,小组同志在睡梦中被惊醒,正在这时,睡在木船上的船工光着身子往上跑,原来是排山倒海的洪水冲下来了。小组放在江边的生活物资、锅碗瓢盆等都被洪水冲走了,唯有小木船还在洪水中摆动(因收工时用尼龙绳将木船吊在岩石上),后在一个大浪的冲刷下,将船尾摆向岸边。我和杨声金同志迅速将船尾拉住,其他同志拿来绳子将船拴住,为了保住这个宝贝,我和杨声金同志一直守候到天明。后来查明,是上虎跳峡附近修公路,进行大爆破,岩石倾覆到金沙江形成上虎跳峡堰塞湖,造成上游淹没下游断流,此事惊动了国务院。等到水势消退,下虎跳峡的物探工作仅做了几个电测深点,未能形成完整资料。孙经荣小组在433工地从陆地到水下,做了大量物探工作,有经验也有教训,贡献是主要的。
周鸿秋小组进入433工地后,先在硕多岗河进行坝址物探工作,后又接受任务进虎跳峡左岸引水线路的物探工作。该组女技术员曹先玉同志身怀六甲,小组拟留她在下桥头基地做一些后勤工作,她坚决要求进峡,她说:我是学物探专业的,不入虎穴焉得虎子,既然来到虎跳峡,再困难我也得去闯一闯。进峡的当天,她背着简单行装,勇往直前,翻越24道拐,踏过大深沟,安全抵达只有两家人居住的地方,后来她的宝宝出生后取名“金川”,作为她夫妻俩在这段艰苦岁月的永久记忆。
小组进峡后,环境艰苦,工作场地开展物探工作相当困难,但同志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,勇往直前地去完成物探任务,而且文娱活动还搞得有声有色。技术员刘靖实同志自己作词作曲写了一首“物探队员之歌”,唱响了千古以来的金沙江峡谷,我还记得前两句是“不到不到虎跳峡,哪知玉龙雪山高,不进不进虎跳峡,哪知峡内风光好……”;共产党员李守乾同志热爱打篮球,他将篮球钢圈捆在树上,组织小组同志在驻地仅有10余平米的场地开展单边投篮活动。地质科李心若科长到小组检查工作时,称赞他们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开展文娱活动真是一个创举。
1966年7月,2个小组先后回到下桥头基地,当时我组织两组同志对虎跳峡地区开展的物探工作进行了工作总结,由孙经荣同志讲授反射系数K剖面理论与实践。
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,工程停建,我们陆续返回武汉,结束了这段光荣的历史任务。弹指一挥间,回忆这段历史,不觉已有50年的光景,参加这段工作的同志,有的已经作古。我是当年的物探队长,与小组同吃同住同劳动,亲身经历了这段历史。如今我已84岁,记忆力减退,文化程度有限,对同志们的可歌可泣的事,未能栩栩如生地表达出来,虽有提及,可能表达得不够准确,敬请谅解。最后赋诗一首,表达我难忘的记忆。
而立有余去西征,高山峡谷任我行,
风餐露宿悬崖畔,何惧金沙江水腾。
物探健儿真敢闯,虎跳峡里电测深,
弹指已属五十整,难忘这段情与人。